• 首页
  • 香港财盛证券
  • 炒股配资首选平台
  • 香港财盛证券

    网上配资平台 全国就医“一卡通行”加速实现:去年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近13亿人次

    发布日期:2024-07-28 11:13    点击次数:185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林昀肖北京报道“没想到是真的网上配资平台,与在深圳就医一样方便!”近日,深圳工作的魏女士在家乡南京真实体验到了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制度带来的便利性。据魏女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今年1月需在南京就医,查询得知深圳医保卡异地临时就医不用提前申请备案,可直接使用。“刚开始我半信半疑,结果去医院发现真的可以。最后挂号费都是用医保个人账户余额付的。”

      近日,据国家医保局公布,2023年1至12月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运行基本平稳,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1.29亿人次,减少参保群众垫付1536.74亿元,分别较2022年增长238.67%、89.91%。

      其中,我国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规模进一步增长,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国住院费用跨省联网定点医疗机构达8.23万家,较2022年底增加1.96万家。同时,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范围进一步扩大,2023年1至12月,全国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1.18亿人次,较2022年增长263.36%。此外,全国统一线上备案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展,2023年1至12月,通过国家统一的线上备案渠道成功办理备案804.22万人次,较2022年增长159.48%。

      目前,所有统筹地区都开通了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服务,和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尿毒症透析、器官移植术后抗排异治疗等5种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的跨省直接结算服务。

      对此,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慢病方面的跨省就医结算,主要是为解决异地工作人员的就医问题,随着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范围进一步扩大,“老年漂”群体的异地就医问题可以逐步得到解决。

      所有统筹地区普通门诊费用均可跨省直接结算

      在2023年,我国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规模进一步增长。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国住院费用跨省联网定点医疗机构达8.23万家,较2022年底增加1.96万家。2023年1至12月,全国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1125.48万人次,减少个人垫付1351.26亿元,分别较2022年增长97.87%、77.25%。2023年四季度,全国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317.93万人次,减少个人垫付366.19亿元,分别较三季度增长1.76%和1.15%。

      同时,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范围进一步扩大。目前,所有统筹地区都开通了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服务,和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尿毒症透析、器官移植术后抗排异治疗等5种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的跨省直接结算服务。

      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国普通门诊费用跨省联网定点医疗机构数量为19.39万家,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跨省联网定点医疗机构数量为5.8万家,跨省联网定点零售药店数量为35.24万家,分别较2022年底增长118.6%、305.59%、55.79%。2023年1至12月,全国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1.18亿人次,减少个人垫付185.48亿元,分别较2022年增长263.36%、295.9%;其中全国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331万人次,减少个人垫付33.52亿元,分别较2022年增长12.34倍、12.97倍。

      2023年四季度,全国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4139.68万人次,减少个人垫付65.41亿元,分别较三季度增长24.22%和26.08%。其中,全国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139.55万人次,减少个人垫付14.9亿元,分别较三季度增长39.13%和45.08%。

      对于开通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服务的意义,金春林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慢病异地就医中,主要是为解决前来就医的外省市人员在当地的报销问题,使外省市人员就医无需转到当地,和本地人一样自己支付部分并通过医保结算,无需回到社保所在地报销。“我们建立医保制度目的,从单位保险到地区保险再到全国保险,是为了利于人员的流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后,在医疗保障方面,使正常的劳动力流动不受影响。在慢病方面的跨省就医结算,主要是为解决异地工作人员的就医问题。”

      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范围的扩大,也将有助于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解决。此前,在2011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3161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8%的人表示身边存在“老漂族”,其中63%的人表示“老年漂”很常见。

      据发表在中国社工网的文献《增能视角下城市“老漂族”的社会工作介入初探》中定义,“老漂族”又称“漂族老人”“老年漂”,特指那些为照顾子女或第三代而背井离乡、来到陌生城市的老年人。

      21世纪经济报道曾于2019年发表报道《生活在大城市的“老年漂”:为了看个病 “迁徙”3000里》,其中指出,“老年漂”群体忍受着各种慢性病带来的不适及疼痛,却不敢去医院,因为看慢性病经常要拿药,而医院限制开药量,门诊医保又不能报销,挂一次普通医生号50元,做个检查都是几百……很多普通家庭难以承担。

      而如今,随着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范围进一步扩大,金春林认为,“老年漂”群体的异地就医问题可以逐步得到解决,可以给“老年漂”群体的生活带来很大好处。

      据一位从湖北来广东照看孙子的张大爷近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自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合并为城镇居民医保后,不仅报销待遇更好了,看病报销也更方便。如今只要在手机APP上完成一键备案,就可以用湖北的医保卡在广东看病了,不论是住院手术,还是日常门诊购药,都可以报销,报销比例和在湖北是基本一致的。“因为我有高血压需要长期吃药,像早年在外地就医不能直接报销,看病购药不仅麻烦更是负担。”张大爷说道,如今没有后顾之忧,血压控制也比较好。

      取消异地就医备案加速试点扩围

      除住院费用和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的增长外,全国统一线上备案服务功能也进一步拓展。目前,所有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参保人员均可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和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线上备案。2023年1至12月,通过国家统一的线上备案渠道成功办理备案804.22万人次,较2022年增长159.48%。同时,国家统一的线上查询功能从跨省联网定点医药机构、医保经办机构咨询服务电话、停机公告大众化信息查询服务,逐步拓展到个人参保地门诊慢特病资格、门诊慢特病跨省联网告知书、个人跨省结算费用等个性化信息查询服务。

      曾有业内人士指出,异地就医备案有时类似于审核机制,审核患者异地就医是否必要。这需要当地医生对疾病进行判断并开具诊断证明,同时也需要医保机构对其机制进行审核。由此避免医保的浪费,并保障异地就医的质量。

      在全国统一线上备案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展的同时,也有民众在社交媒体平台中指出,会发生备案不成功的情况。对此,金春林指出,在备案中,一般会需要当地工作证明、居住证等文件,而在慢病治疗中,主要针对工作在异地的人员进行备案,备案时间可能会较长。“备案不成功可能是由于就医者为灵活就业人员,无法拿到单位就职证明,备案材料不足导致失败,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也可能是地方信息系统的管理方面仍有待提高。”

      “当前,手机等工具使查询信息更为容易,因此,备案是否能适当宽松、如何更好证明就医人员身处外地等方面,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既要方便广大民众,也要做好适当的监管。例如,在居住证方面是否可以采取措施,还如通过多种渠道提供就业证明,对于灵活就业者采用变通的方法适度拓宽。”金春林认为。

      当前,在线上服务备案功能进一步拓展的同时,取消异地就医备案工作也在不断试点扩围。如2023年起,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各统筹区参保人员,在京津冀区域内所有定点医药机构住院、普通门诊就医、购药等,均视同备案,无需办理异地就医备案手续即可享受医保报销待遇。参保人员在京津冀区域内因门诊慢特病就医,无需办理异地就医备案,应按照参保地规定办理门诊慢特病资格认定及登记(备案)手续。视同备案后,参保人员区域内发生费用的医保报销待遇不变,执行参保地相关政策;2023年4月,江西省宣布取消参保人员省内异地就医备案,实施省内就医无异地政策;2023年起,广西实施自治区内异地就医免备案;2023年起,成都、广州正式开通异地就医双向免备案服务,两地施行互免异地就医备案。

      对此,金春林认为,取消备案是未来医保异地就医结算的未来发展方向之一,例如在日本,一张医保卡就可以在全国进行就医,而无需备案。“备案的目的主要是为应对骗保问题。而针对骗保,当前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已十分完善,可以通过身份验证等手段,确保医保卡只由患者本人使用。同时,针对花费巨大的治疗项目,可以进行较为严格的要求网上配资平台,而针对价格较低的治疗项目,可以适度放宽备案管理。”